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刑事

律师分享企业家刑事风险防控建议

时间:2025-09-11 16:37阅读:
律师分享企业家刑事风险防控建议近年来,企业高管犯罪现象增多,涉及经济犯罪、职务犯罪等案件数量持续攀升。企业及企业家面临较高的刑事风险,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以下结合

律师分享企业家刑事风险防控建议

近年来,企业高管犯罪现象增多,涉及经济犯罪、职务犯罪等案件数量持续攀升。企业及企业家面临较高的刑事风险,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以下结合多位专业律师的建议,提供刑事风险防控的要点。

一、合同签署与融资环节的风险防控

在合同签署和履行环节,企业应避免对合同根本性条款(如主体、标的、担保)进行虚构,同时留存履约能力证明、履约行动记录(如备货凭证、过户材料)及沟通凭证。若出现违约问题,应优先通过协商、赔偿等方式承担责任,避免失联或推诿,以此证明没有非法占有目的。

在融资方面,要明确企业融资与金融机构吸储的本质差异,不向社会公众承诺“保本保收益”“固定年化回报”。融资应优先选择股东增资、员工持股等内部方式,或向持牌金融机构贷款。若需股权融资,需通过合规私募、IPO等渠道。融资资金需设立专用账户,与日常运营账户隔离,杜绝“资金池”与期限错配,定期审计并向投资者披露资金使用情况,避免因“借新还旧”等行为被推定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防范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升级为集资诈骗罪。

二、财税合规体系的建立

企业需建立严格的财税合规体系,杜绝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与骗取出口退税行为。财务人员要知道虚开税款5万元、骗取出口退税5万元即达到刑事追责起点,避免因“贪小利”触碰法律底线。法定代表人、财务负责人需对财税流程进行全程监督,确保增值税发票开具与实际交易一致,出口单据真实有效,留存交易合同、物流凭证、资金流水等完整材料,避免被牵扯承担刑事责任。

三、完善企业内部治理

企业需搭建透明的内部监督机制,明确关联交易审批流程,要求交易价格公允、合同条款公开,通过ERP系统或财务专项审计,实时追溯资金与资产流向,防范企业内部人员通过虚增价格、虚构交易侵占资产,或通过“应收款”“借款”名义挪用资金。留存关联交易决策记录、资产评估报告、资金使用凭证,若发现异常,第一时间聘请会计师事务所专项审计,及时固定有利于证明行为人拒不归还、挥霍资产或超期未还、用于营利或非法活动的客观证据。

四、借助专业刑事律师的力量

律师分享企业家刑事风险防控建议(图1)

多数公司对法务人员提供的待遇相对较低,且公司法务的日常工作多偏重于合同审核、劳务纠纷、合同诉讼等民商事法律业务,对于专业的刑事业务接触较少。因此,专业的刑事律师对企业经营和合规性进行审查并建议,必不可少。刑事律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务经验,可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刑事法律风险,通过相应技术处理措施,减少或降低刑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降低对企业的实际损害度。

企业应通过严格的制度规范,排除犯罪盲区。企业内各部门的业务流程中也可能存在诸多刑事风险,诸如企业财务管理过程、原材物料采购过程、产品推广销售过程等环节都是刑事犯罪的高发地,需要刑事律师对各环节的风险点进行精准摸排,定期进行刑事风险登记的评估以及风险防控方案的拟定和改良。

五、企业家与公务人员接触守住红线

企业家与公务人员接触时需守住红线。如果分不清刑事犯罪的红线,对企业及企业家个人而言,都必是沉重性甚至是毁灭性打击。

六、构建矩阵化防护体系与证据管理

律师在企业家刑事法律风险防范中,不仅限于“个案辩护”的事后救济,更应着眼于“矩阵防护”,为企业构建系统化的防御体系,将刑事风险苗头就地扼杀于经营活动现场。这需要律师具备刑事实务理解的专业性、企业经营理解专业性以及证据“药性”理解专业性。

企业家应关注证据固定和管理,虽然法律规定了刑事侦查对象没有义务自证清白,但现实当中,因为各种主观和客观原因,因为证据不理想而导致的遗憾也并不少。因此,高度建议企业家要具备“随时自证清白”的能力。否则,“说不清楚”哪怕被拘留37天,给企业和个人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极大。

七、风险发生后的应对

企业应在风险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启动内部调查、固定证据。此外,构建“三层防火墙”机制:建立刑事合规检测体系、聘请刑事法律顾问、完善事后救援机制,通过全流程管理识别并修复管理漏洞。

总结而言,刑事合规是企业经营的底线,更是企业家及高管防范个人法律风险的核心屏障。企业及企业家应树立法治思维,加强法律学习,提高法律风险意识;同时,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完善监督机制,确保各项经营活动合法合规。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三个环节都需有具体措施。

显示全部

收起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首页 | 律师团队 | 联系我们 | 返回顶部

京ICP备10040864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