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刑事

律师解读直播带货容易触及的刑事法律风险

时间:2025-05-11 22:21阅读:
律师解读直播带货容易触及的刑事法律风险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潜藏着诸多刑事法律风险。以下从律师角度,结合司法实践和典型案例,梳理直

律师解读直播带货容易触及的刑事法律风险

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潜藏着诸多刑事法律风险。以下从律师角度,结合司法实践和典型案例,梳理直播带货可能涉及的刑事犯罪类型及防范要点:

一、虚假宣传类犯罪

虚假广告罪(刑法第222条)

风险点:虚构产品功效(如保健食品宣称治病)、伪造销量/评价、使用虚假检测报告、谎称“全网最低价”等。

典型案例:某主播推广减肥产品时伪造检测数据,被认定为虚假广告罪,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法律依据: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均可能构成犯罪,需注意直播平台是否参与广告设计。

诈骗罪(刑法第266条)

特殊情形:以“限量秒杀”为名虚构库存诱导下单,或通过虚假抽奖、红包返现等骗取用户财物。

区分关键: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如收款后不发货、虚构中奖信息等。

二、产品质量类犯罪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刑法第140条)

常见问题: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如“高仿”奢侈品)、以次充好(如化妆品掺假)、过期食品翻新销售。

量刑标准:销售金额5万元以上即入刑,金额越大刑期越重(最高可至无期徒刑)。

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罪(刑法第143条)

高风险领域:生鲜食品未检疫、保健品非法添加违禁成分、婴幼儿配方奶粉未注册等。

三、价格违法与不正当竞争

价格欺诈(可能涉及诈骗罪)

典型行为:虚构原价(如标注“原价999元”实际从未销售)、虚假优惠折价(如先涨价后打折)。

司法实践:若涉及金额较大且证据充分,可能被认定为诈骗。

传销活动(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刑法第224条之一)

风险模式:以“团队计酬”“层级返利”为名,要求参与者缴纳门槛费或发展下线。

案例警示:某直播平台以“拉人头返佣金”模式发展会员超3级,负责人被判刑。

四、税务风险

律师解读直播带货容易触及的刑事法律风险(图1)

逃税罪(刑法第201条)

高发问题:通过个人账户收款隐匿收入、虚构成本费用、利用税收洼地转移利润。

补税免责:首次被查及时补缴税款、滞纳金及罚款可免刑事责任(需无逃避缴税故意)。

虚开发票罪(刑法第205条)

常见场景:为冲抵收入购买虚假发票,或帮助合作方虚开服务费发票。

五、知识产权犯罪

侵犯著作权罪(刑法第217条)

侵权形式:未经授权播放影视片段、使用他人音乐作为背景、盗用原创直播内容。

案例:某主播因在直播间播放未授权电影片段,被版权方刑事报案。

假冒注册商标罪(刑法第213条)

典型行为: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如“山寨”手机、化妆品)。

六、其他刑事风险

非法集资(刑法第176条)

风险模式:以“预售投资”“股权众筹”名义承诺高额回报吸收资金。

识别标志:保本付息承诺、资金池运作、脱离实际商品交易。

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刑法第363条)

灰色地带:通过低俗表演吸引流量,或销售涉黄商品(如成人用品违规宣传)。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刑法第287条之二)

关联风险:明知合作方销售违禁品仍提供直播服务,或为诈骗团伙提供技术支持。

律师建议:刑事合规要点

前端审查:建立选品审核机制,核查供应商资质、产品检测报告及知识产权证明。

宣传规范:禁用绝对化用语(如“第一”“治愈率100%”),保留广告内容证据链。

税务规划:区分个人收入与公司经营所得,避免通过“私户收款”隐匿收入。

合同防控:与MCN机构、品牌方明确责任划分,约定刑事风险兜底条款。

危机应对:遇消费者集体投诉或监管部门调查时,及时委托律师介入,避免证据灭失。

显示全部

收起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首页 | 律师团队 | 联系我们 | 返回顶部

京ICP备10040864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