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理论

交通肇事后在医院治疗期间逃离的行为如何定罪?

《刑事审判参考》(2012年第4辑,总第87辑)【788】刘某1交通肇事案-交通肇事后,行为人因受伤在医院治疗,公安机关向其询问案情时,拒不交代肇事经过,并虚构身份信息,后逃离医院的行为, 是否应当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二、主要问题交通肇事后,行为人因受伤在医院治疗,公安机关向其询问案情时,拒不交代肇事经过,并虚构身份信息,后逃离医院的行为是否应当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三、裁判理由本案被告人刘某1无证驾驶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超速行驶,导致发生交通事故,并致一人死亡,且承担事故主要责任,其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

检察机关在移送起诉时未指控刘某1交通肇事后具有逃逸情节,法院经审查后,建议检察机关对该部分犯罪事实补充起诉本案在审理过程中,对刘某1后逃离医院的行为是否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形成以下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刘某1的行为不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

理由是:首先,公安部 2008 年 8 月发布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明确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是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本案中,刘某1是从医院逃离的,不是从事故现场逃离的其次,实践中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情形各异, 对事故现场作扩大解释不利于统一司法标准。

最后,刘某1逃离医院的行为不足以推定其具有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主观心理另一种意见认为,刘某1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理由是:首先,最高人民法院2000 年 11 月出台的《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未对逃逸行为的时间和空间作限制规定, 如果事故现场仅限于事故直接发生地,实践中则有诸多事后逃离行为将会无法得到有效追究。

其次,刘某1未从事故现场逃离是因为其本人受伤,且需要到医院救治,故其不具备逃离现场的条件但刘某1在医院短暂治疗后,不向公安机关或者医院说明缘由就擅自离开,主观上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同时, 刘某1在医院治疗期间,隐瞒真相、谎报身份,不向公安机关如实交代肇事经过,也体现出其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目的。

我们赞同后一种意见具体理由如下:(一)“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标准“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基本含义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肇事者不履行保护现场、积极抢救、迅速报案等义务,而逃跑的行为根据《解释》第三条的规定,要认定逃逸,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具有“为了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客观上实施了逃跑行为,且这里的逃跑不应限定为仅从事故现场逃跑。

 司法实践中,存在大量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情形有的肇事者因在事故中受伤而没有现场逃跑的条件,却在治疗中见机逃离,如本案被告人刘某1;有的肇事者将伤者送到医院抢救后发现伤势严重或者死亡,则留下假名、假电话后失踪。

这些情况同样体现出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加深,加大了案件的侦破难度, 增加了被害人生命财产损失的风险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只要是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的行为,都应当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二)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时空界限

本案争议的焦点之一是逃逸行为是否仅限定在事故现场我们认为,将逃逸行为仅限定在事故现场值得商榷一是法律、法规及相关规范性文件均未对逃逸的时间和地点作限制规定如果仅将逃逸行为限定在事故现场,那么性质同样恶劣的逃避法律追究的行为就得不到有效规制,如此势必会影响此类犯罪的惩处力度,也与相关立法精神不符。

二是在司法实践中,肇事者往往在事故现场无法逃离,如肇事者自己受伤或者被卡在车内、遭被害人亲属围堵或者公安人员及时赶到现场等情形但在调查取证或者医院治疗期间,肇事者往往借对其人身约束相对放松的机会而逃离因此,对事后逃逸行为有必要与事故现场逃逸行为一样予以打击。

将交通肇事逃逸场所限制理解为事故现场是机械套用公安部的《规定》,忽略了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及《解释》所体现的立法和政策精神当然,对于交通肇事后逃离行为,也不能一概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实践中,在交通事故发生后,肇事者在事故现场遭到被害人亲属等围攻,被害人亲属等由于悲愤情绪对肇事者实施殴打报复的情形并不少见。

②这种在事故现场肇事者因害怕被殴打报复而暂时躲避,或者在将被害人送到医院抢救后,因害怕被殴打报复而暂时躲避,事后又主动归案的,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对于在事故现场,肇事者因害怕遭到被害人亲属等的殴打而逃离现场所涉及的主观认定,必须从严,必须是在被害人亲属等可能及时赶到事故现场的情形。

在该情形下,肇事者逃离现场一般不会严重影响到对被害人的抢救治疗,更何况肇事者事后又主动归案,表明其并未有逃避相关法律责任的主观心理和客观表现如果肇事者明知被害人亲属等不可能及时赶到现场,则表明肇事者并非因害怕遭到殴打而逃离现场,其对被害人的生死具有置之不理的心理,因此对其逃离事故现场行为应当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

对于肇事者将被害人送到医院抢救的情形,肇事者因害怕家属殴打报复,暂时躲避,事后又主动归案的,表明肇事者已履行了抢救义务,客观上又未逃避法律责任,亦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三)被告人刘某1交通肇事后逃逸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

本案中,被告人刘某1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毋庸置疑,但其选择在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能否体现出其在主观上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需要结合具体案情以及有关附随情状综合认定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认为, 刘某1在交通肇事后主观上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1)刘某1不具备现场逃离的条件,其自己在事故中也受伤;(2)刘某1离开时未受到任何束缚,并非因害怕殴打、报复一类的原因而暂时躲避;(3)刘某1未承担任何救助、赔付义务,对被害人不闻不问即逃离;(4)刘某1在医院时未向其询问情况的公安人员如实交代事故经过,即逃离前已经暴露有逃避法律追究的客观行为表现。

综上,台州市黄岩区人民法院认定本案被告人刘某1在医院逃离的行为为逃逸情节是正确的,及时建议检察机关补充起诉也是适当的。

北京律师

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jlaw995.com/lilun/1287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bjlaw995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